冬日的京郊大地上,随处可见连片的大棚,棚里翠绿的蔬菜生机勃发,菠菜、白菜、西红柿、辣椒……每天都在成熟,从农田走向市民的餐桌。这些农业设施,是蔬菜周年供应的基础,也是冬日里人们仍然可以随时买到新鲜蔬菜的保障。
《北京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9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220万吨,自给率稳定在33%左右。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吴学民建议,进一步加强北京智慧设施农业的建设,通过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社会化服务、促进三产融合等方式,提升北京设施农业智慧化水平,提高蔬菜水果等日常必需品的保障能力。
设施农业是一种高度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实现农产品高效供应的关键环节,具有高产出、产量稳定、资源节约等优势,是提高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方面。
吴学民介绍,北京市设施类型主要分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连栋温室3类,根据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设施农业台账管理平台数据,2022年北京市设施农业总量18.1万栋,同时,这些设施农业呈现出区域聚集的特点,总体集中在大兴、顺义、通州、房山4个区。
设施蔬菜是北京市蔬菜生产供应的主体,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短板,吴学民介绍,北京农业设施中,老旧温室量大面广,现存农业设施中,建设时间10年以上的占比较大,这意味着,要提高蔬菜生产能力,农业设施的生产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在政策支持方面,吴学民发现,设施农业的发展依然受用地制约,需要开展突破性政策试点。在调研中他发现,存在棚矮、墙体保温差、墙体坍塌和棚损问题的设施占调查样本的50%,但在现有政策框架下,老旧设施改造“长高长大”受到一定制约。
在设施生产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链条中,也同样存在短板,吴学民介绍,设施蔬菜是劳动力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现有社会化服务组织仍以规模化企业或园区生产经营主体为主,与当前设施农业产业以个体生产经营为主的现状严重不匹配,服务能力和服务面远远不够。设施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合作机制多样,但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还有很大距离。
此外,吴学民还发现,在技术支撑方面,关键技术研发仍需进一步加强。在基层农技推广中,新技术、新成果从源头到地头的推广传递,也存在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必须加强完善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提高农业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建设产能更高的设施,是提高北京蔬菜自给水平的重要途径。吴学民建议,在政策、开云真人制度层面,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建议在北京市的农业发展规划中,以区县或乡镇为单位进行整体规划,统一规划大棚的比例。把设施农业建设与农产品品牌的规划和应用紧密结合,同时加强设施农业顶层设计,打造区域优质果蔬品牌,”吴学民说,“同时在未来的规划中,应减少和控制冷棚的数量,冷棚造价低,结构简单,一次性投入低,但仅适合于春提前、秋延后蔬菜生产,其保温和保湿效果较差,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产量和质量不稳定。”
在政策、资金扶持方面,吴学民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大对涉农资金的整合,帮助建设基础设施,拉动社会组织等力量对智慧设施农业进行投资,吸引龙头企业入驻以促进设施农业转型发展。”他说。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改变,吴学民建议,不断推进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程度,他说,“应充分利用好现有基础条件和基础数据,与企业、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农业专家开展合作,智慧农业与‘互联网+专家’模式的配合,明确农业信息数据的业务化方向和提升数据运营技能,对获取数据的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加工、应用给予指导,逐步推动精细化农业生产。”
如何提升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吴学民认为,应不断加强联合攻关,将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北京区域特色的智慧设施农业推广模式。“首先要积极开展重要品种选育和种源技术联合攻关,特别是要加快开展高效设施农业蔬菜专用品种选育与应用,其次要加强新型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控策略和产品研发,开云真人再次要加大智能灌溉施肥技术集成推广,最后聚焦现代设施园艺关键技术,积极开展高产攻关、品质提升、智能管控和产后减损技术研究。”他说。
在具体的实施层面,吴学民建议,应倡导绿色农业,低碳经济,发展适合北京区域的高效设施农业体系。他解释称,“北京气候寒冷,应鼓励发展适机化大跨度大棚与日光温室结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新型储能技术,以推动农业大棚的绿色、低碳发展。其中首要任务是研发和应用新型保温材料来提高大棚的保温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同时通过智能控制技术来优化大棚的能源利用,如通过安装传感器和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大棚内部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并根据需要进行智能调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大棚的能源利用效率,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随着乡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再加上小农户为主的生产模式,使得社会化农业服务,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吴学民认为,要实现北京设施农业的提质增效,需要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社会化服务。他说,“首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培育不同类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将社会化服务组织统筹到推广体系中,支持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设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和主要生产主体服务,带动设施上下游产业抱团发展,补齐基层推广系统改革后的农技推广体系短板,解决推广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其次对分散的生产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别进行专项补贴,解决目前生产主体分散导致社会化服务成本高的问题,提高需求方和服务方双方的积极性,再次以乡镇为单元,整合规模化生产主体装备和技术力量,开展相对低成本商业化的社会化服务,扩大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面,提升设施建造与装备维护保养、农资统配统发、病虫害统防统治、种苗商品化供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环节作业托管和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农业不是单一的生产,现代农业是产业融合的成果,吴学民建议,未来需要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推动农业生产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他表示,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立足北京农业的特点,可以构建北京市‘小巧俏特趣’的智慧型都市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主要特征为规模小、投入少、亮点多、特色强和趣味足。将休闲农业、都市农业、智慧农业与关键技术进行区域化创新。一村一处、一家一户,管理灵活、种养殖各有特点,主导型功能为休闲体验,初期推广中,可按照休闲模式先吸引游客旅游参观,参与果蔬种植、采摘,讲解绿色果蔬种植流程,体验农村生活等,后期信息化规模得到提升,就可以逐步搭建线上平台,利用互联网,搭建与消费者的桥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农业的休闲价值输出。”他说。
- 手机:
- 13966668888
- 邮箱:
- 15054259285@qq.com
- 电话:
- 17753219002
- 地址:
- 山东省青岛市高新区火炬路88号青岛网谷火炬园22号楼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