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七个强省】|开云真人
产品展示: 叶菜类  根茎类  果实类  主食厨房 
开云真人全国服务热线:17753219002
开云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开云新闻资讯
【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七个强省】
添加时间:2023-12-10
  

  10月28日,利辛县孙集镇梁营社区农机手在收割水稻。通讯员 刘勤利 纪静静 摄

【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七个强省】(图1)

  近日,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的数字化种植工厂里,工人将番茄苗“种”在生长架上。记者 程 兆 摄

  要锚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7月11日,习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 江淮大熟,不仅是安徽的“压舱石”,更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安徽力量。以800亿斤为新起点,一个千亿斤江淮粮仓正在崛起。

  ■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农业大省,安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做好“三头三尾”大文章,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必答题。

  ■ 从治理方式到乡村面貌再到文化生活,场景切换之间,一个不同于传统印象的安徽乡村,正在蝶变成长。

  ■ 安徽始终站在农村改革的潮头,也持续从改革中汲取动能,为全国贡献智慧,而一次次改革实践也不断诠释安徽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改革勇气。

  2月13日,早春时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文件聚焦“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系统和明确部署。

  “重大机遇!”从事农业的人们奔走相告。“下一个十年属于农村!”有人这样断言。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这是基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和基本国情的判断。习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从“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再到吹响农业强国的号角,新的历史节点上,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这样的判断和要求,对有着2400多万农村人口的粮食主产省安徽,同样如此。

  锚定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建设目标,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大厨房”,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吹过田野的风,都是丰收的味道。从这个金色的秋天出发,安徽将在逐梦农业强省的征途上,抒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十三五”末,安徽粮食产能站稳了800亿斤台阶,总量跃居全国第四位。每年净调出优质粮超200亿斤

  不久前,第43个世界粮食日之际,合肥市万慈小学安排农耕研学,讲解农业生产简史,让小学生们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70岁的安徽人刘奇,是知名“三农”专家。“安徽农业之大在粮,从大到强首要问题也是粮。”在他看来,观察和解读安徽发展,“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必须置于重中之重。

  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已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在安徽,粮食总产达820.0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习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始终”与“头等大事”,掷地有声的两个关键词,深刻诠释了保障粮食安全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逻辑关系。

  “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要求。

  从全球着眼,凡是农业强国,无不是粮食产销大国,强大的农产品和粮食供给能力是显著特征。有学者研究工业化国家农业政策框架,发现美国、日本等13个发达国家中,有11个国家把安全、可靠、稳定、充足的食品供给作为其农业政策基本目标。

  漫长的饥荒史,让中国人对“吃饱”的追求深入灵魂,英国人见面聊天气,中国人寒暄“吃了吗”。事实上,真正“想吃白面就吃白面”的日子,从小岗村人按下红手印算起,还不过短短几十年。

  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他甚至认为,中国粮食缺口将导致全世界粮食短缺和粮价暴涨,造成全球性粮食危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始终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落实中央各项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

  江淮大熟,不仅是安徽的“压舱石”,更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安徽力量。“十三五”末,安徽粮食产能站稳了800亿斤台阶,总量跃居全国第四位。特别是每年净调出优质粮超200亿斤,为南方唯一的净调出省。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集约化内涵式发展,改变劳动生产率偏低的现状。

  2016年以来,安徽全面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直击供需错位的痛点,破解种粮效益低问题。去年,全省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带动农民增收超60亿元,优质小麦和水稻种植比重均超过六成。

  牢牢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超60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以“机械化融合数字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工具正在普及,以组织化、全产业链等为方向的生产模式调整,推动安徽农业脱胎换骨。

  这样的场景令人振奋:在亳州谯城区,种粮大户焦魁的收割机驾驶室空无一人,数字技术带来的无人农场走进现实;在长丰县,田峰的草莓大棚里,物联网实现手机端的种植管理……

  一个更宏大的规划正在酝酿。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行动。安徽省正加快编制规划,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和工作抓手,通过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力争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一千亿斤以上。

  1998年到2003年,安徽粮食总产徘徊不前,到2005年,小麦单产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公斤。这一年4月的一天,一封3600多字的长信摆到了时任副省长赵树丛的办公桌上。信中是一份“安徽小麦5年增产50亿斤”的方案。写信人是当年已76岁的安徽农业大学老教授胡承霖。

  以此为起点,安徽启动实施“小麦高产攻关”等粮食三大行动。2022年,安徽小麦单产已超出国家平均水平;粮食总产从2004年的全国第七位跃升至现在的第四位。

  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9021.9亿元,同比增长15.9%;全省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总值达到5951.3亿元

  “头尾呼应”,正成为安徽农业发展的热词。热词背后,传递出安徽农业产业体系纵深发展的规划与未来发力方向。

  9月23日,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芜湖举办。省委书记韩俊在致辞中说,安徽要加快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扎实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此前,7月21日举行的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同样聚焦这篇“大文章”,要求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和“大厨房”。

  1998年,省农科院的专家带着几株蓝莓苗,在怀宁县园艺场试种。20多年后,“小苗”已繁育出198家规模化种植企业,年产蓝莓超3万吨,占全省一半,是长三角最大的蓝莓种植区。

  建成年产8吨蓝莓花色苷提取生产线家蓝莓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7万吨、建成蓝莓成果展示中心及物流电商中心、举办蓝莓文化旅游节……产业链不断延伸,怀宁县把小蓝莓做出了50亿元大文章。

  显然,“头尾呼应”,核心在“链”。无论是“粮头食尾”“畜头肉尾”,还是“农头工尾”,背后都是“高质高效”。产业链条健全高端,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突出标志。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就是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1,低于发达国家的3∶1到4∶1。

  “没有加工就难言农业强省,就像人虚胖,没有战斗力。”专家如此形象地比喻。全产业链开发,才能准确击中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靶心,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迈向高质量。

  以邻居河南为例,同样是农业大省,因为做好了“头尾呼应”大文章,河南正从“中原粮仓”升级为“世界厨房”。早在“十三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就成为其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培育了双汇、思念、三全、好想你等一大批知名品牌。

  在东北农业大省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产业作为三大万亿级产业之一,提出“打造全国人民的粮仓肉库、中央厨房”。

  显然,延伸产业链、做强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已成为各省竞逐农业强省的共同选择。

  回到安徽,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农业大省,安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做好“三头三尾”大文章,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必答题。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强调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利辛是全国黄牛生产大县,与蒙城、涡阳被誉为中国黄牛“金三角”。但长久以来,利辛的肉牛产业都处于初级阶段,养殖模式粗放、缺少深加工。

  2023年以来,利辛县以省委“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的新要求,启动“秸秆变肉”工程,制定“牛规划”、出台“牛十条”、成立“牛专班”、备足“牛用地”、启动“牛赛道”等,让“四个蹄子”赶上“四个轮子”。

  “如果单纯卖牛,每斤只有十几元。但加工成牛肉食品,平均每斤肉能卖到70多元,利润翻几倍。”在利辛县望疃镇的欣浩翔公司,董事长高亚成告诉记者,公司正在打造肉牛贸易、屠宰、牛肉食品加工等肉牛全产业链业务,只有开发出丰富的牛肉系列产品,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品质,才能进军长三角市场。

  “农头”牵“工尾”,“金三角”的牛产业开始“牛”起来。这种做法让霍邱也尝到甜头。

  在霍邱县长集现代农业产业园,江苏雨润、六安龙翔、方硕食品等47家企业入驻,集群化发展优势凸显。过去加工后的虾头和动物羽毛都是令人头疼的废弃物。现在,潼庆生物科技公司收购后做成动物饲料,实现产业链延伸。

  “湿鸡毛每吨850元到1000元,加工成羽毛粉后每吨可卖4500元到5500元,净利润约500元。”公司负责人胡锦庆说。

  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9021.9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全省二十强县、二十强园加工产值分别达到3776.8亿元、1358.5亿元。

  推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皖北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徽派预制菜产业等发展。上半年,全省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总值达到5951.3亿元,同比增长超一成。

  不管是集群、延链、融合的理念,还是“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抑或用好市场的逻辑和资本的力量,如今都已成为安徽各县市、各产业通行的手法步法打法。

  顺着产业链的延展,附加值芝麻开花节节高,带来了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5年到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全国第十八位上升到第十三位,提升幅度居全国首位,实现了从“人均居中”到“人均靠前”的嬗变。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90元,增长7.8%。

  “头尾呼应”,长三角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粮袋子”“菜篮子”“大厨房”正在壮大。

  到2027年,全省计划建设1000个左右的精品示范村,并系统升级建设省级中心村总数1万个以上

  前不久,我省公布了首批“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共200个行政村入选。

  7月21日,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在黄山市召开,这个近10年来首次举办的高规格会议,宣布启动“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并把“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安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础工程。

  “北上广只是梦想,小镇生活才是真实的写照”。网络“金句”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城镇化固然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不管城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乡村都依然会存在。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强调。农村常住人口占比近四成的安徽,更要以县域为切入点,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既建设繁华城市,也建成繁荣农村。

  2003年,浙江启动“千万工程”,将农民、农村、农业发展一同纳入省域现代化建设,政策主旨意在弥合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鸿沟”。

  科学把握浙江“千万工程”理念方法,从现代化美好安徽整体布局出发,把“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一号工程”“基础工程”,当之无愧。

  今年以来,怀宁县月山镇、洪铺镇、金拱镇等地乡村,镇村两级干部坐着小马扎、围在屋场下,与乡亲们挑灯唠嗑、“促膝而谈”听民意,在“乡村夜话”中寻找治村之“策”。

  走进汤家庄村,青山隐隐、粉墙黛瓦,装修别致的民宿、宽敞洁净的道路。这个2015年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的小山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蝶变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9月23日晚,在芜湖市的南湖之畔,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青年音乐会举办,湖面彩灯闪烁,村民、游客随着音乐节奏摇摆。

  从治理方式到乡村面貌再到文化生活,场景切换之间,一个不同于传统印象的安徽乡村,正在蝶变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10708个、行政村覆盖率达73%;建设美丽宜居自然村10164个,美丽乡村遍布江淮大地。累计改造农村户厕390多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得到新提升。全省1.4万个行政村开展了清洁行动。

  锚定农业强省目标,实施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通过典型示范,安徽的目标是带动更多乡村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到2027年,全省计划建设1000个左右的精品示范村,并系统升级建设省级中心村总数1万个以上。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皖南地区打造有魅力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皖西大别山区打造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相融合的产业新高地;皖中地区打造环都市乡村的新业态典范;皖北地区打造一批农业大地景观、平原田园风情、果园林海等特色品牌。

  大别山腹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群山叠翠、竹海绵延,作为扶贫安置点的一片片小楼整齐排列,与村里老房子隔溪相望。漂流、民宿,加上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旅游饭”越吃越香。2022年大湾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200万元。

  在黟县西递村,村民章某与汤某因排水问题而争吵不休。“咱们各退一步,章家出钱安装管网,汤家为布管提供方便。”西递镇综合治理中心主任赵岩松提出建议,最终两家握手言和。如今,这种“作退一步想”工作法的理念正嵌入黄山乡村的治理结构, 98%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截至2022年底,全省开展“三变”改革的村达1.25万个、占比77%;参与改革的农户获得财产性收入17.1亿元

  国庆前夕,“小岗村宿”开业。“将农村宅基地改革和乡村文旅发展相结合,我们把宅基地整体盘活,打造具有江淮地区特色的民宿产业。”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李锦柱说。

  2005年,安徽全面取消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同年6月,全省18个县先行开展试点,实施农村综合改革。此后,“三变”改革、承包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相继实施,安徽始终站在农村改革的潮头,也持续从改革中汲取动能,为全国贡献智慧。

  普遍的共识是,安徽有薪火相传的创新基因,干群普遍有着强烈的改革意识。而一次次改革实践也不断诠释安徽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改革勇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加快迈向农业强省,动力从哪里来?

  近日,在滁州市生活的李建生带着外地的朋友回到滁州市南谯区井楠村。“这就是我家闲置的老宅,如今已经变成一家民宿。以前一个山窝窝,没想到成了网红旅游景点。”李建生感慨万千。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思路,南谯区探索“农户+村集体+社会资本”模式,将集中流转的43户闲置住宅和1.5万平方米闲置宅基地,统一开发“井楠茗宿”。如今,全区已累计盘活闲置宅基地1089宗、住宅1051宗。

  围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安徽着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落地见效。

  通过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省已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产1411.4亿元,集体土地1.7亿亩;确认集体成员5000多万人,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基本建立。截至2022年底,全省开展“三变”改革的村达1.25万个、占比77%;参与改革的农户获得财产性收入17.1亿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返乡,要靠改革拆藩篱、通渠道,“扶上马,送一程”。

  10月30日,安徽省新农人协会在合肥成立。省长王清宪专门作出批示,指出成立安徽省新农人协会,为新农人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搭建了新平台。要求要发挥好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汇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设农业强省,要让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培育壮大更多新业态。

  今年以来,黄山市丰梧村的“丰梧·季”活动火爆“出圈”,活动吸引了耶鲁、哈佛、同济、香港中文等大学高校的10余名建筑导师和建筑学子来此开展乡村建设及调研。活动的策划师,刘鲁滨和张靓秋夫妇,一位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后赴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位硕士毕业于耶鲁大学,创办IARA建筑事务所。但如今,这对建筑师夫妇的身份,是丰梧村的常驻“新村民”。

  方秀全、王朋、方蕾……近年黄山市返乡创业“新农人”多达数千人。他们回村,编织田园梦想,成为推动徽风皖韵和美乡村建设的新动能。在全省,截至2022年已培育高素质农民超35万人。全省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已达到24.1万个,居全国第一,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1987家。“土专家”“田秀才”搭档“乡创客”“新农人”,在广袤田野里播撒希望、绽放光彩。

  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我省将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国家试点,在第二轮土地承包2024年到期的26个县(市、区)各选择1个乡镇开展省级试点。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落实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

  改革越深入,越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越需要勇气、胆量和智慧;谋划新发展,越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闯新路。

  勇当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排头兵,就能一往无前,成为农业强国建设的先行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开云真人开云真人

17753219002
手机:
13966668888
邮箱:
15054259285@qq.com
电话:
17753219002
地址:
山东省青岛市高新区火炬路88号青岛网谷火炬园22号楼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