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江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习习重要论述,从多个维度科学认识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对于我们增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从历史和现实维度看,建设农业强国既有历史逻辑,更具现实意义。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从历史上看,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凋敝、农民不稳,则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我们只有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深刻理解“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农业强国对于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重大意义。没有坚实的农业基础,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化强国。必须看到,由于人均资源不足等原因,“三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因此,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
从价值维度看,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农业发展。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有待缩小。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必须不断发展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把农业农村搞好,让广大农民安居乐业,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迫切需要。未来即便是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开云 开云真人APP还将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要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既在硬件上改善生活条件,也在软件上营造良好氛围,开云 开云真人APP努力将农村打造成农民的幸福家园。而且,农业除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之外,也具有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的功能,能够从多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发展维度看,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发展。在推进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农业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将进一步凸显。首先,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既为人类生存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也为人类生产提供基本的物质资料。如果没有强大的农业,就会严重制约国家整体的发展步伐。因此,农业不仅是基础,更关系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成色。几亿农民整体迈入现代化,会释放巨大的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畅通工农城乡循环,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和战略纵深的重要方面。扩内需、稳增长、促发展,农业强国建设是重要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其次,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城乡经济循环的堵点,不仅制约着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的释放,也影响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健康可持续运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抓手。再次,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下降,但农业关联的二三产业不断拓展、体量不断扩大。因此,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农业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从安全维度看,夯实国家安全基础,离不开农业发展。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人民的福利水平。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粮食需求仍刚性增长,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依然紧迫,决定了我国粮食供求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经济格局持续演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加上国际冲突不断,极端天气频发,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我们只有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在重要农产品供给、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不受制于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能把牢发展主动权,确保国家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 手机:
- 13966668888
- 邮箱:
- 15054259285@qq.com
- 电话:
- 17753219002
- 地址:
- 山东省青岛市高新区火炬路88号青岛网谷火炬园22号楼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