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乡村振兴主题,突出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守底线”是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振兴”是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强保障”是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部署,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全面推进广西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稳天下安。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冲击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压力更大、任务更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通过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特别是去年克服疫情灾情、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多重不利因素,实现丰收增产,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开云真人 kaiyun.com加强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优质粮食工程等为重要抓手,2022年连续第三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78亿斤以上,重要农产品实现稳产保供。广西作为产销平衡区,尽管粮食生产总体基本稳定,但粮食生产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产保供压力仍然很大。落实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必须多措并举,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目标上要立足于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严格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开展耕地保护系列专项行动,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范围内的耕地保护,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构建耕地保护常态化监管机制,坚决禁止新增耕地“非粮化”。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完成好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的年度任务,继续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着力发展高产优质水稻、玉米、大豆、冬季马铃薯生产;积极发展墨米、红米、香糯等多种特色品种粮食,打造优质粮食产业带。集中创建一批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县(市、区),推进粮食主产区建设,切实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
措施上要力争于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深入实施旱改水项目,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积极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质高产的粮食作物新品种,推进粮食种业振兴。开展主要粮食育种攻关和水稻玉米高产攻关行动,推广一批品质优、单产高、适应性强的主导品种和优质高产、节本增效、防灾减灾的主推技术,集成推广粮食绿色高产高质高效技术模式,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强化科技装备支撑,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政策上要力求于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全面贯彻落实好稻谷生产补贴、双季稻轮作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最低保护价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及粮食专业合作社等种粮主体的补贴力度,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种粮不吃亏、能赚钱、有奔头。深化稻谷等农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层层分解下达和严格落实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严格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是脱贫地区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之一进行了重点部署。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区之力攻坚克难,实现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但是,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仍然不强、发展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必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常态化排查农村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密切关注易返贫致贫人口收支变动、“两不愁三保障”等状况,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保障。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抓实产业和就业,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科技服务、产品营销等短板,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继续提高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重点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谋划布局建设一批产业补链延链、农产品产销畅通、园区提档升级等项目。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富民产业,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完善粤桂合作机制,加强与大湾区电商总部、中央厨房等供应链融合,引导广东大型商超与重点帮扶县搭建稳定的购销关系。支持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纳入“圳品”体系管理,直供大湾区市场。多途径拓宽就业渠道,确保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加大原深度贫困地区、大型特大型安置区的就业、产业、后续配套设施等方面帮扶力度,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继续稳定完善各项帮扶政策。全面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政策措施。细化落实财政、金融、用地等各项支持政策。扩大“桂惠贷”中“三农贷”支持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链条上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推广开展“两权”抵押和林权抵押等担保业务,探索构建脱贫地区市场化融资新模式。加大对脱贫地区农民工创业园用地指标等方面的倾斜支持,指导脱贫地区用好城乡增减挂钩结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政策,支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支持全区农业职业院校结对脱贫地区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深化拓展粤桂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是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迫切需要,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的内在要求,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目标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领域,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准确把握好其基本内涵。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必须紧紧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扎实推进乡村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能够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近年来,广西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及村容村貌提升,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持续实施“三年万亿元”乡村建设行动、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乡镇5G网络、建制村快递服务基本全覆盖,创建一批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所有行政村均建立村规民约,乡村环境和谐美丽、农民生活不断改善,但离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要求,离广大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仍有不小差距。广西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部署,抓紧抓好重点任务落实落地,硬件建设方面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着力构建规划引领、风貌引导、农民参与三个机制;软件建设方面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创新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
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坚持县域统筹,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按照村庄功能定位、产业特色、人文底蕴、资源禀赋,分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避免无序建设和违规建设。将村庄规划纳入村级议事协商目录。严格规范村庄撤并,规范优化乡村地区行政区划设置,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推进以乡镇为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试点。积极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农民居住、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和产业用地需求,出台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保留乡风乡韵、乡景乡味,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进步等互促互进。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统筹推进农村厕所粪污处理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推动粪污就地就农消纳、综合利用。围绕重点景区合理配建乡村旅游厕所。支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社会化治理试点,整县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机制,以乡镇为单位建设一批区域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支持新建或改建一批乡镇垃圾转运站,探索就地就近就农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路径。深入挖掘乡村文化,鼓励一体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农文旅产业发展,开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
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规划,扎实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洁能源、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防汛抗旱、数字乡村等设施建设,加快连接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以及农村物流服务点、口岸、站场的公路建设,推进乡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提档升级。扎实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推动农产品出村。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开展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开展现代宜居农房建设示范。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
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配置、合理布局县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边境市(县)学校建设,加快推进“云课堂”平台建设及应用。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县域统筹,加强县级综合医院、重点城镇中心卫生院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建设,加大城市三级医院与县级综合医院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工作力度,推动部分符合条件的乡镇卫生院逐步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统筹解决乡村医生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问题,推进乡村医生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加快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试点实行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制度。
着力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发挥两委引领作用,建立健全村委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制度,加大在农民合作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中建立党组织力度。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加强农村党员带头人队伍建设,引导外出务工和经商党员回村任职、返乡创业,加大从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派强用好驻村和工作队,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创新“数字化+党建”“数字化+人口管理”“数字化+民情反馈”“数字化+积分制”等机制,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习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稳定就业增收、经营增效提升、财产收入挖潜、转移收入拓展四方面作出了重点部署。收入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基本国情,持续发出重农强农信号,不断增强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水平得以逐年提高。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促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来抓,实施一系列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组合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2022年广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33元,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但受疫情冲击与经济下行影响,农民持续增收形势不容乐观。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意义重大。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广西实际重点,开云真人 kaiyun.com可从四个方面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抓好稳定就业增收。“三个一批”拓就业稳收入。一是外出务工输出一批。落实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用好东西部协助机制,加强与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及企业在用工信息、健康防疫、技能培训、运送农民工等方面合作,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适时向用工集中地区和集中企业开行“点对点”专车专列,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二是就近就地吸纳一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符合要求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和企业向中心镇转移,发展中小微企业聚集区,提高就业承载力。落实支持企业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充分挖掘县域公益性岗位,组织举办劳务品牌专场招聘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供需精准对接。三是自主创业带动一批。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各类劳务、工程建设、物流运输、家政服务等专业公司,就地扶持创业致富“领头雁”,加大农民工创业培训。依托各类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做好创业扶持服务。
抓好经营增效提升。加快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扩大收入。加快构建“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发展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果蔬、茶叶、肉制品等加工业。推动农文旅养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森林康养、山地运动等绿色康养新业态,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批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组建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构建联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享受产业增值收益。建立健全农产品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形成持续稳定的销售渠道。鼓励各地新型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产品交易市场等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农产品稳定购销合作关系,打造供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和示范基地。支持大型电商平台企业,采取“电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参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数字化电商平台建设,直接对接消费需求。支持发展直播带货新业态。打造“桂字号”农业品牌,推动“桂品出乡”。
抓好财产收入挖潜。深化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支持农民以土地、房产等资源入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探索推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和宅基地有偿使用、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鼓励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本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林权收储担保、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国家储备林林票”制度改革试点和林业碳汇试点,探索开发股权型碳票以及林业碳汇保险等绿色金融保险产品。支持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开发运营农村各类闲置资源资产,探索开展民宿改造提升与农村闲置校舍处置,引导租赁、改造农村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等产业。
抓好转移收入拓展。精准足额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补贴。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缩小与全国的差距。落实困难群体参保帮扶政策。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落实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部分。强化农村低保兜底保障作用,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及时纳入低保保障范围,适时适当提高低保保障和补助水平。动员引导广大企业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通过带动产业、提供就业、公益捐赠、发展集体经济等方式,帮助农村居民增收。
- 手机:
- 13966668888
- 邮箱:
- 15054259285@qq.com
- 电话:
- 17753219002
- 地址:
- 山东省青岛市高新区火炬路88号青岛网谷火炬园22号楼102-3